俄为何突然从“关键战场”撤军?

    发布时间:2022/11/12 23:18:00来源:jian***

  • 10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规模三十万人的动员已经完成,最终动员士兵31.8万人,相当于手里有了三十多万人的生力军!这个消息出来后,很多俄粉异常兴奋,认为俄军就要全面大反攻,乌克兰的死期到了!尤其是在对峙很久、被誉为俄乌冲突大决战的赫尔松,俄罗斯很快就会发动进攻。可是才不到10天,俄罗斯国防部就宣布俄军退出第聂伯河西岸地区,也就是赫尔松市,退到了第聂伯河东岸,再次伤了广大俄粉的内心。

    第聂伯河西岸地区

    这次撤退是继退出基辅、哈尔科夫后,俄罗斯的第三次大撤退了,每一次撤退都没有俄粉想象的大反攻、大战略!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严重不足,前两次撤退还能理解,但是这一次已经动员了31.8万的生力军,俄罗斯还是选择撤退,很多人就有点摸不到头脑了,不禁发起问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以退为进,还是实力不济?小编可以告诉大家,以退为进谈不上,主要还是实力所迫。理由如下:

    一、冬季来临第聂伯河西岸后勤补给更加困难,空城赫尔松非常难防守,俄军有被乌军包围歼灭的风险。11月,乌克兰进入了冬季,气温将会逐渐下降,最低气温会低至零下30℃以上,而且雨雪天气非常多,乌克兰会变的非常寒冷泥泞,且到处是沼泽。二战中入侵苏联的德军就饱受乌克兰冬天的折磨而最终被击溃。第聂伯河是一条非常宽的河流,平均宽度可达600米,丰水期最宽处达2000米,赫尔松市就座落在河西岸,人口34万人,是赫尔松州的首府。

    冬季的乌克兰

    俄乌对峙以后,俄罗斯将整个赫尔松市的居民全部撤离了出来,只剩下了驻守的俄罗斯军队,使其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空城。由于乌克兰在对峙中不听的使用海马斯炸毁附近的桥梁等交通设施,使得俄罗斯对隔着第聂伯河的赫尔松市补给更加困难,需要架设浮桥或使用直升机垂直补给,无论是浮桥还是直升机,都非常容易遭受袭击,再加上寒冷的天气,补给变的异常困难。据统计,第聂伯河西岸每天需要补给各种物资4000吨,成为了俄军的沉重负担。

    赫尔松市和第聂伯河

    乌克兰为了反攻赫尔松,在周边部署了十万大军,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而俄罗斯在此处的军队仅有三万左右,还被第聂伯河一分为二,兵力对比处于明显劣势,而且乌军配备了海马斯火箭炮等先进武器,还有大量的战斗力强悍的西方志愿兵,战斗机非常强悍。如果第聂伯河西岸补给一旦出现困难,乌克兰趁机发动全面进攻,整个赫尔松市的俄军撤也撤不了,东岸的俄军隔岸又难以支援,很可能会被乌克兰全部歼灭,这是俄罗斯说不能接受的,也是俄罗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形势!11月8日,为了鼓舞前线士气和了解备战情况,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到前线视察,虽然没有透露具体时间地点,但大概率是赫尔松地区。俄军前线总司令苏苏罗维金向绍伊古报告了前线的相关情况。过了一天,俄罗斯国防部就下达了从第聂伯河西岸撤退的命令,这表明赫尔松地区的形势确实不是很乐观,俄罗斯只能收缩兵力加强防守。

    绍伊古视察前线

    二、新动员的30万军队未形成战斗力,在乌兵力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俄罗斯虽然动员了31.8万人的部队,但这些部队都是仓促建立起来的,平均年龄非常大,达到了35岁,甚至还有5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没有完成相关训练。据称很多动员士兵没有任何战争经验,缺乏冲锋陷阵的勇气,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对现代战争的特点、营地部署、行军要求等都缺乏了解,甚至出现扎堆部署的情况,很容易遭受现代火力的覆盖,造成重大伤亡。

    俄罗斯动员的士兵

    同时,由于俄罗斯没有能力向这些新动员的军队提供现代化的装备,只能将原来退役封存的前苏联时期老式坦克装甲车、枪械重新拿出来装备,甚至连防弹衣、头盔都不能满足。更加离谱的是俄罗斯国防部还提醒被征召的士兵要自行准备保暖内衣、野营座椅、手电筒等装备!可以想象的出来,这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能有多差!为了解决前线兵力不足的问题,俄罗斯将新动员的31.8万中的4.8万人已经投入到了俄乌战场,但是几天来取得的效果非常的不好,说的难听一点就是白送人头。11月8日,在顿巴斯地区21名新动员的士兵集体向乌军92旅缴械投降,从战场发布的照片来看,这些士兵有说有笑,毫无心理压力,也有人说这是乌军故意进行的摆拍。


    特别声明:本网站为寻人启事公益网,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上传发布",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