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广告或发布会,可能会发现一个微妙的变化——过去铺天盖地宣传的“智能驾驶”正在被“智能辅助驾驶”取代。从华为ADS到小鹏XNGP,从极氪NZP到蔚来NOP,车企们不约而同地调整了话术。这背后,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行业对安全与责任的重新审视。

清语轻创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确实比几年前强大了
以华为ADS 3.0为例,它通过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的感知系统,不仅能识别常规障碍物,还能在复杂路口自动规划路线,甚至模拟人类司机的决策逻辑。极氪的最新车型则依靠508 TOPS的超强算力,实现了城市道路中自动变道、避让行人等功能,还能通过OTA升级不断优化体验。但这些功能都有一个共同前提——驾驶员必须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清语轻创
行业的清醒认知
根据国家标准,L3级以下的系统都属于“辅助驾驶”,车辆的责任主体始终是人。哪怕技术再先进,暴雨天的模糊标线、突然窜出的电动车,甚至是高精地图未覆盖的乡间小路,都可能成为系统的盲区。今年初,某车企的自动泊车功能因误判障碍物导致剐蹭,就曾引发用户对“过度信任技术”的讨论。

清语轻创
政策与法规
2024年,国家明确了“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要求车企在测试和商用中严格区分“辅助”与“自动”的边界。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智能功能的态度趋于理性。数据显示,尽管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已超40%,但用户实际使用率却不足三成——很多人试过几次后,还是选择自己掌控方向盘。
